建立日期 2017-07-09
主題: 第十一期 (下篇):營養不良之學齡前兒童的追趕成長 (全文 PDF 下載請至文章底部)
PART A 醫師專訪
林捷忠主任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肝膽胃腸科
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 理事長
台灣學齡前兒童成長評估及現況
兒童成長的標準評估工具主要是量尺及體重計,使用台灣兒童成長曲線圖做為對照標準,在臨床及家中都可監測。將父母的身高 (公分) 相加再除以二,男生加 6 公分,女生減 6 公分,可以做為兒童成年後之目標身高;如果兒童目前身高之百分位未能符合目標身高之百分位,則表示成長未如理想,需要注意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現象。在評估兒童成長時,首先評估他的身高,再評估他的身高別體重 (weight-for-height, WHP),例如身高落在第七十五百分位,體重也應該在第七十五百分位加減十個百分位。除此之外,評估兒童成長不能只使用一次測量值作標準,需要長期監測其趨勢。
根據臨床經驗及調查報告,體重過輕及營養不良的學齡前兒童約占 10%,其中有一些兒童其身高體重落在第三百分位以下為極度營養不良。對於偏瘦體質的兒童,可觀察他的身高、體力及免疫力,如果都屬正常,代表他是健康的偏瘦體質,不過如果讓他再長得更壯些,說不定他的身高會再多長高些呢。
兒童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因素
成長不良可分為病因性及非病因性,病因性問題包括先天性心臟病、腸胃疾病、肝病、慢性肺病等問題,病因性成長不良必須先治療原本的疾病,盡早解決這些問題及提供足夠營養才能達到追趕成長。臨床上,大部分成長不良的兒童屬於非病因性,由於長期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身高體重成長幅度偏低,若要達到追趕成長必須先改善他的營養狀況。
部分兒童的出生體重小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可歸因於胎盤功能不良或胎兒本身體質的問題,因胎盤功能不良導致 SGA 之兒童,如果在出生後能攝取足夠營養較容易達到追趕成長,但如果太嚴重的子宮內長期營養不良,進而影響胎兒的體質,在出生之後還是很難成長得很好。而體質出現問題的胎兒,在出生後由攝取營養來達到追趕成長會更困難。所以懷孕母親的營養也會長期影響兒童的成長,生命關鍵的第 1,000 天是從懷孕開始計算,直到出生後兩年,因此懷孕母親營養攝取不足或某些營養素不足,也會影響兒童的成長及健康。
兒童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營養對策
針對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兒童,進食魚類、肉類、奶製品都能增加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盡可能增加每天的攝取量,蔬菜和水果對身體健康有助益,但因熱量低,攝取量適可而止。一歲以後每天奶製品的攝取量需達到 400 mL,包括鮮奶、優酪乳及以牛奶為基質的口服營養補充品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例如:小安素,皆可。台灣飲食習慣中很少使用奶製品,因此國人普遍有鈣質攝取不足的現象,為了達到追趕成長及促進健康,每天必須攝取足夠的奶製品。
對於一歲以上兒童的食物選擇,應與成年人的標準相同,但是烹調的方式與食物的質感必須符合該年齡兒童的需求,年齡愈小的兒童應進食更細碎、軟爛的肉類,烹調方式應該以他們能進食為主,而非使用大骨湯及稀飯來替代,因為湯及稀飯熱量很低而且蛋白質不足,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
病因性成長不良的兒童,疾病治療及營養補充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且體重成長應比身高成長多10-20 個百分位,足夠的營養可使身體康復更快,身體回復健康更有利於營養攝取及吸收。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一歲以上嬰幼兒需要較多熱量時,可考慮使用熱量密度較高的早產兒專用配方或專為兒童設計的 ONS,其營養成分較均衡,蛋白質較豐富,是相對較優質的熱量來源,或者可增加配方奶沖泡濃度 (1 Kcal/mL),會比使用單純添加糖飴和三酸甘油脂的高熱量配方來得好。當父母無法增加兒童的食量時,應盡早請醫師進行評估,適當的藥物治療能增加他們的食慾及吸收,短期的藥物治療可以
增加兒童的胃口,帶來長期效益。
營養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單有高蛋白質成分的營養品不會改善兒童成長,但卻可能增加腎臟負擔。當兒童奶製品攝取足夠時,並不需要額外使用鈣粉等營養添加物,同時也不建議兒童使用所謂的健康食品,因為害處往往多於好處。兒童正在處於發育階段,有特定功能性的健康食品對他們的身體反而會帶來負擔。使用益菌生和寡醣或許能增加體內益生菌,可增加營養及熱量的吸收,但益生菌本身並無法提供多餘的熱量。
兒童飲食行為評估
對於可能有飲食行為問題、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兒童, 可以利用 IMFeD 評估問卷(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for Children) 來協助診斷並處理兒童的飲食行為。IMFeD 是一套針對幼兒餵食困難問題所設計的診斷及治療工具,理論基礎為 Dr. BennyKerzner 及 Dr. Irene Chatoor 的分類基準及臨床診斷治療經驗;其主要用途為:
(1) 幫助醫師診斷常見的餵食困難問題
(2) 提供不同類型的幼兒餵食困難量身打造的治療方針
(3) 協助教育父母或帶養者如何處理餵食困難問題,建議小兒科醫師和家有幼兒的家長多多利用。
(IMFeD 網址:http://www.imfed.com.tw/imfed/)
PART B 醫學文獻分析
低出生體重及營養不良之學齡前兒童的追趕成長
Oliveira A, et al. Birth weight and eating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J Pediatr 2015;166:59-65.
Huynh DTT, et al. Longitudinal growth and health outcomes in nutritionally at-risk children who received long-term nutritionalintervention. J Hum Nutr Diet. doi:10.1111/jhn.12306.
低出生體重對兒童潛在的營養風險
兒童出生時的體重與胰島素水平及血壓呈負相關,日後可能發展為胰島素阻抗及其他不良的代謝性疾病。低出生體重兒的代償性加速成長通常是增加脂肪而非肌肉,導致長大後的脂肪組織較多。低或高出生體重會以不同方式影響中央神經系統的食慾控制及對某些食物的偏好 [Oliveira A, et al. 2015]。
低出生體重兒的家長通常會認為孩子偏瘦,而給予較多食物,目的是為了加快他們的成長,然而這種方式可能造成不相稱的體重增加。早期體重快速增加是未來體重過重的危險因子,低出生體重兒的家長對飲食的不當控制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後的飲食行為問題 [Oliveir a A, et al. 2015]。
出生體重對兒童期飲食行為的影響
三項歐洲的出生世代研究中,嬰兒出生體重小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的比例約 11 - 14 %,而嬰兒出生體重大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的比例約 4 - 9 %。家長最常報告的嬰兒飲食行為問題是吃的太少或不夠,拒絕某些食物是較大年齡兒童的常見問題 [Oliveir a A, et al. 2015]。
SGA 兒童的家長較常報告進食困難的問題,特別在出生後 4 至 6 個月期間,在 48 個月大時拒絕副食品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同時也有建立日常飲食習慣的困難 (表一)。相對於體重與妊娠年齡符合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兒童,SGA 兒童較常出現飲食問題,低出生體重兒童的生長情況與 AGA 兒童不同,這可能影響某些飲食行為,其他研究也發現他們有其他問題行為,包括過度活躍、情緒症狀和同儕問題。LGA 兒童則較少觀察到進食困難 [Oliveira A, et al. 2015]。

改善胎兒子宮內成長,減少 SGA 的發生,有利於未來兒童正面的飲食行為養成,幼兒的飲食行為問題會持續整個兒童期,也可能增加認知、行為和心理問題的風險。及早確定飲食行為問題並提供適當建議及措施有助於改善兒童的成長 [Oliveira A, et al. 2015]。
兒童期營養不良的風險
兒童期營養不良與成年後身高較矮、在學時間較短、較低經濟生產力及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相關。即使身高體重只有些微不足,也與兒童期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特別是因感染而死亡;這些結果突顯為營養不良兒童確立有效的營養介入措施來挽救對健康不良影響的重要性 [Huynh DTT, et al. 2015]。
營養介入的目標與方法
兒童營養不良的介入旨在改善體能及營養攝取,以利於追趕成長。改善營養不良的介入措施包括飲食指導及飲用口服營養補充品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飲食指導雖然常被建議用於治療營養不良,但是仍受限於包括介入的方式和強度、改變行為的複雜性、時間限制、食物選擇不多等因素而成效不一。與單純提供飲食指導相比,同時提供飲食指導和 ONS 能更有效改善及預防營養不良 [Huynh D TT, et al. 2015]。
口服營養補充品對營養不良兒童追趕成長的效益
很多研究支持營養不良的兒童短期飲用 ONS對於促進追趕成長的效益,同時提供飲食指導及飲用 ONS 有助於營養不良高危兒童在達到追趕成長後的持續正常成長。成長遲緩而且挑食的學齡前兒童在接受 3 個月 ONS 及飲食指導後,比只接受飲食指導更能改善其成長指標,包括年齡別體重 (weight for age, WAP)、年齡別身高 (height for age, HAP) 及身高別體重 (weight-for-height, WHP) 百分位 [Huynh DTT, et al. 2015]。
一項研究探討身高別體重落在第 5 - 25 百分位之間、有輕度營養不良的 3 - 4 歲兒童,飲用 48 週 ONS 的效果,這些兒童的家長在基準期、第 4 週和 8 週接受 3 次飲食指導,兒童每天飲用兩次 ONS ( 共 450 mL),產品選擇為小安素 (PediaSure) ( 表二),用於改善整體營養攝取及提供額外熱量。基準期的成長指標顯示這些兒童體重成長較遲緩。該研究結果顯示,所有兒童在使用 ONS 方面都達到高依從性的定義 ( 實際 ONS 攝取量達 85 % 以上);由於依從性高,整體熱量攝取大幅改善。在研究開始的前8 週,他們的體重增加較為顯著,在前 4 週的 WHP 及 WAP 增加幅度最多,至少有 70% 的兒童有所成長增加,身高持續穩定成長 ( 表三),這些成長數據符合達到追趕成長及其後的維持成長的目標 [Huynh DTT, et al. 2015]。


在營養介入第 48 週,僅 2.1 % 兒童營養不良,0.5 % 兒童營養過剩。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是因生病影響飲食而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整體來說,以前 8 週生病天數為參考值, 其後的生病天數顯著減少 (P < 0.0001, 圖一),而且家長在每次回診時都認為兒童的食慾及體能有改善。ONS 改善及維持有營養不良風險兒童的免疫力,它提供至少 50 % 每日所需營養素,包括鋅、維生素 E、維生素 A 和硒, 提供對抗日常感染所需的保護力, 預防呼吸道及腸胃感染, 而且鋅和鐵能改善食慾增加體能 [Huynh D TT, et al. 2015]。

以往由於擔心兒童體重增加過多,因此營養介入通常用於中重度營養不良的兒童,此研究顯示,5 歲以下具有營養不良風險兒童持續飲用 ONS 是安全且可有效改善兒童的營養及健康狀態。身高是較佳的成長測量指標,因為長高需要足夠營養支持骨骼和肌肉合成與生長,體重增加僅代表熱量攝取多於所需,研究結果支持 ONS 有利於具有營養不良風險的兒童的身高增加 ( 圖二) [Huynh DTT, et al. 2015]。

總結
出生體重過輕以及兒童期飲食行為等問題,易造成兒童營養不良,一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偏瘦而給予過多的食物,進而造成更嚴重的飲食行為問題。身高增長是兒童良好成長的指標,營養不良的兒童適當地使用 ONS 能使身高穩定增加,達到優質的追趕成長及維持穩定成長目標。以往認為追趕成長最佳時機是從懷孕起至出生後的前 1,000 天,但研究顯示即使過了 1,000 天,成長仍然持續,因此在 2 歲後持續提供營養介入可預防因營養不良而造成的長期及短期問題 [Huynh DTT, et al. 2015]。
本篇文章及圖表節錄自 Nutriletter 2015; 11:5-8
(全文 PDF 檔下載)
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 理事長
台灣學齡前兒童成長評估及現況
兒童成長的標準評估工具主要是量尺及體重計,使用台灣兒童成長曲線圖做為對照標準,在臨床及家中都可監測。將父母的身高 (公分) 相加再除以二,男生加 6 公分,女生減 6 公分,可以做為兒童成年後之目標身高;如果兒童目前身高之百分位未能符合目標身高之百分位,則表示成長未如理想,需要注意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現象。在評估兒童成長時,首先評估他的身高,再評估他的身高別體重 (weight-for-height, WHP),例如身高落在第七十五百分位,體重也應該在第七十五百分位加減十個百分位。除此之外,評估兒童成長不能只使用一次測量值作標準,需要長期監測其趨勢。
根據臨床經驗及調查報告,體重過輕及營養不良的學齡前兒童約占 10%,其中有一些兒童其身高體重落在第三百分位以下為極度營養不良。對於偏瘦體質的兒童,可觀察他的身高、體力及免疫力,如果都屬正常,代表他是健康的偏瘦體質,不過如果讓他再長得更壯些,說不定他的身高會再多長高些呢。
兒童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因素
成長不良可分為病因性及非病因性,病因性問題包括先天性心臟病、腸胃疾病、肝病、慢性肺病等問題,病因性成長不良必須先治療原本的疾病,盡早解決這些問題及提供足夠營養才能達到追趕成長。臨床上,大部分成長不良的兒童屬於非病因性,由於長期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身高體重成長幅度偏低,若要達到追趕成長必須先改善他的營養狀況。
部分兒童的出生體重小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可歸因於胎盤功能不良或胎兒本身體質的問題,因胎盤功能不良導致 SGA 之兒童,如果在出生後能攝取足夠營養較容易達到追趕成長,但如果太嚴重的子宮內長期營養不良,進而影響胎兒的體質,在出生之後還是很難成長得很好。而體質出現問題的胎兒,在出生後由攝取營養來達到追趕成長會更困難。所以懷孕母親的營養也會長期影響兒童的成長,生命關鍵的第 1,000 天是從懷孕開始計算,直到出生後兩年,因此懷孕母親營養攝取不足或某些營養素不足,也會影響兒童的成長及健康。
兒童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營養對策
針對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兒童,進食魚類、肉類、奶製品都能增加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盡可能增加每天的攝取量,蔬菜和水果對身體健康有助益,但因熱量低,攝取量適可而止。一歲以後每天奶製品的攝取量需達到 400 mL,包括鮮奶、優酪乳及以牛奶為基質的口服營養補充品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例如:小安素,皆可。台灣飲食習慣中很少使用奶製品,因此國人普遍有鈣質攝取不足的現象,為了達到追趕成長及促進健康,每天必須攝取足夠的奶製品。
對於一歲以上兒童的食物選擇,應與成年人的標準相同,但是烹調的方式與食物的質感必須符合該年齡兒童的需求,年齡愈小的兒童應進食更細碎、軟爛的肉類,烹調方式應該以他們能進食為主,而非使用大骨湯及稀飯來替代,因為湯及稀飯熱量很低而且蛋白質不足,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
病因性成長不良的兒童,疾病治療及營養補充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且體重成長應比身高成長多10-20 個百分位,足夠的營養可使身體康復更快,身體回復健康更有利於營養攝取及吸收。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一歲以上嬰幼兒需要較多熱量時,可考慮使用熱量密度較高的早產兒專用配方或專為兒童設計的 ONS,其營養成分較均衡,蛋白質較豐富,是相對較優質的熱量來源,或者可增加配方奶沖泡濃度 (1 Kcal/mL),會比使用單純添加糖飴和三酸甘油脂的高熱量配方來得好。當父母無法增加兒童的食量時,應盡早請醫師進行評估,適當的藥物治療能增加他們的食慾及吸收,短期的藥物治療可以
增加兒童的胃口,帶來長期效益。
營養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單有高蛋白質成分的營養品不會改善兒童成長,但卻可能增加腎臟負擔。當兒童奶製品攝取足夠時,並不需要額外使用鈣粉等營養添加物,同時也不建議兒童使用所謂的健康食品,因為害處往往多於好處。兒童正在處於發育階段,有特定功能性的健康食品對他們的身體反而會帶來負擔。使用益菌生和寡醣或許能增加體內益生菌,可增加營養及熱量的吸收,但益生菌本身並無法提供多餘的熱量。
兒童飲食行為評估
對於可能有飲食行為問題、營養不良或成長不良的兒童, 可以利用 IMFeD 評估問卷(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for Children) 來協助診斷並處理兒童的飲食行為。IMFeD 是一套針對幼兒餵食困難問題所設計的診斷及治療工具,理論基礎為 Dr. BennyKerzner 及 Dr. Irene Chatoor 的分類基準及臨床診斷治療經驗;其主要用途為:
(1) 幫助醫師診斷常見的餵食困難問題
(2) 提供不同類型的幼兒餵食困難量身打造的治療方針
(3) 協助教育父母或帶養者如何處理餵食困難問題,建議小兒科醫師和家有幼兒的家長多多利用。
(IMFeD 網址:http://www.imfed.com.tw/imfed/)
PART B 醫學文獻分析
低出生體重及營養不良之學齡前兒童的追趕成長
Oliveira A, et al. Birth weight and eating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J Pediatr 2015;166:59-65.
Huynh DTT, et al. Longitudinal growth and health outcomes in nutritionally at-risk children who received long-term nutritionalintervention. J Hum Nutr Diet. doi:10.1111/jhn.12306.
低出生體重對兒童潛在的營養風險
兒童出生時的體重與胰島素水平及血壓呈負相關,日後可能發展為胰島素阻抗及其他不良的代謝性疾病。低出生體重兒的代償性加速成長通常是增加脂肪而非肌肉,導致長大後的脂肪組織較多。低或高出生體重會以不同方式影響中央神經系統的食慾控制及對某些食物的偏好 [Oliveira A, et al. 2015]。
低出生體重兒的家長通常會認為孩子偏瘦,而給予較多食物,目的是為了加快他們的成長,然而這種方式可能造成不相稱的體重增加。早期體重快速增加是未來體重過重的危險因子,低出生體重兒的家長對飲食的不當控制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後的飲食行為問題 [Oliveir a A, et al. 2015]。
出生體重對兒童期飲食行為的影響
三項歐洲的出生世代研究中,嬰兒出生體重小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的比例約 11 - 14 %,而嬰兒出生體重大於妊娠週數應有體重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的比例約 4 - 9 %。家長最常報告的嬰兒飲食行為問題是吃的太少或不夠,拒絕某些食物是較大年齡兒童的常見問題 [Oliveir a A, et al. 2015]。
SGA 兒童的家長較常報告進食困難的問題,特別在出生後 4 至 6 個月期間,在 48 個月大時拒絕副食品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同時也有建立日常飲食習慣的困難 (表一)。相對於體重與妊娠年齡符合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兒童,SGA 兒童較常出現飲食問題,低出生體重兒童的生長情況與 AGA 兒童不同,這可能影響某些飲食行為,其他研究也發現他們有其他問題行為,包括過度活躍、情緒症狀和同儕問題。LGA 兒童則較少觀察到進食困難 [Oliveira A, et al. 2015]。

改善胎兒子宮內成長,減少 SGA 的發生,有利於未來兒童正面的飲食行為養成,幼兒的飲食行為問題會持續整個兒童期,也可能增加認知、行為和心理問題的風險。及早確定飲食行為問題並提供適當建議及措施有助於改善兒童的成長 [Oliveira A, et al. 2015]。
兒童期營養不良的風險
兒童期營養不良與成年後身高較矮、在學時間較短、較低經濟生產力及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相關。即使身高體重只有些微不足,也與兒童期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特別是因感染而死亡;這些結果突顯為營養不良兒童確立有效的營養介入措施來挽救對健康不良影響的重要性 [Huynh DTT, et al. 2015]。
營養介入的目標與方法
兒童營養不良的介入旨在改善體能及營養攝取,以利於追趕成長。改善營養不良的介入措施包括飲食指導及飲用口服營養補充品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飲食指導雖然常被建議用於治療營養不良,但是仍受限於包括介入的方式和強度、改變行為的複雜性、時間限制、食物選擇不多等因素而成效不一。與單純提供飲食指導相比,同時提供飲食指導和 ONS 能更有效改善及預防營養不良 [Huynh D TT, et al. 2015]。
口服營養補充品對營養不良兒童追趕成長的效益
很多研究支持營養不良的兒童短期飲用 ONS對於促進追趕成長的效益,同時提供飲食指導及飲用 ONS 有助於營養不良高危兒童在達到追趕成長後的持續正常成長。成長遲緩而且挑食的學齡前兒童在接受 3 個月 ONS 及飲食指導後,比只接受飲食指導更能改善其成長指標,包括年齡別體重 (weight for age, WAP)、年齡別身高 (height for age, HAP) 及身高別體重 (weight-for-height, WHP) 百分位 [Huynh DTT, et al. 2015]。
一項研究探討身高別體重落在第 5 - 25 百分位之間、有輕度營養不良的 3 - 4 歲兒童,飲用 48 週 ONS 的效果,這些兒童的家長在基準期、第 4 週和 8 週接受 3 次飲食指導,兒童每天飲用兩次 ONS ( 共 450 mL),產品選擇為小安素 (PediaSure) ( 表二),用於改善整體營養攝取及提供額外熱量。基準期的成長指標顯示這些兒童體重成長較遲緩。該研究結果顯示,所有兒童在使用 ONS 方面都達到高依從性的定義 ( 實際 ONS 攝取量達 85 % 以上);由於依從性高,整體熱量攝取大幅改善。在研究開始的前8 週,他們的體重增加較為顯著,在前 4 週的 WHP 及 WAP 增加幅度最多,至少有 70% 的兒童有所成長增加,身高持續穩定成長 ( 表三),這些成長數據符合達到追趕成長及其後的維持成長的目標 [Huynh DTT, et al. 2015]。


在營養介入第 48 週,僅 2.1 % 兒童營養不良,0.5 % 兒童營養過剩。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是因生病影響飲食而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整體來說,以前 8 週生病天數為參考值, 其後的生病天數顯著減少 (P < 0.0001, 圖一),而且家長在每次回診時都認為兒童的食慾及體能有改善。ONS 改善及維持有營養不良風險兒童的免疫力,它提供至少 50 % 每日所需營養素,包括鋅、維生素 E、維生素 A 和硒, 提供對抗日常感染所需的保護力, 預防呼吸道及腸胃感染, 而且鋅和鐵能改善食慾增加體能 [Huynh D TT, et al. 2015]。

以往由於擔心兒童體重增加過多,因此營養介入通常用於中重度營養不良的兒童,此研究顯示,5 歲以下具有營養不良風險兒童持續飲用 ONS 是安全且可有效改善兒童的營養及健康狀態。身高是較佳的成長測量指標,因為長高需要足夠營養支持骨骼和肌肉合成與生長,體重增加僅代表熱量攝取多於所需,研究結果支持 ONS 有利於具有營養不良風險的兒童的身高增加 ( 圖二) [Huynh DTT, et al. 2015]。

總結
出生體重過輕以及兒童期飲食行為等問題,易造成兒童營養不良,一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偏瘦而給予過多的食物,進而造成更嚴重的飲食行為問題。身高增長是兒童良好成長的指標,營養不良的兒童適當地使用 ONS 能使身高穩定增加,達到優質的追趕成長及維持穩定成長目標。以往認為追趕成長最佳時機是從懷孕起至出生後的前 1,000 天,但研究顯示即使過了 1,000 天,成長仍然持續,因此在 2 歲後持續提供營養介入可預防因營養不良而造成的長期及短期問題 [Huynh DTT, et al. 2015]。
本篇文章及圖表節錄自 Nutriletter 2015; 11:5-8
(全文 PDF 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