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緻密度是決定合適的乳癌篩檢間隔之關鍵 人氣: 2188
乳房緻密度是決定合適的乳癌篩檢間隔之關鍵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於8月22日線上發表一篇文獻報告,乳房緻密度是確定50歲以上女性合適的乳房攝影篩檢間隔時間之一個重要因素。
癌症介入與監測建模網路的研究者與乳癌監測聯盟合作,對3個單獨、完善的微觀類比模型進行評估。這3個模型所採用的結構不同於基本假設,但資料登錄相同,旨在評估不同篩檢間隔時間的獲益和危害。研究者將模型應用於2個假定群體:(1)首次開始篩檢的50歲及以上女性;(2)從50歲開始每2年進行一次篩檢的65歲女性。
模型合併了乳癌發生率、療效和生存率相關的國內資料。研究者納入多個因素,如停經狀態、肥胖情況、初經年齡、未產婦和過去切片結果,對患者風險進行評估,但未納入家族史和基因監測結果。按照美國放射醫學學會的「乳房影像報告與資料系統(BI-RADS)」,比較了4種可能的乳房緻密度程度之篩檢策略。
主要發現:「乳房緻密度」和「乳癌風險」這2個因素是確定最佳篩檢間隔時間的關鍵。最佳間隔時間是指獲益最多(避免死於乳癌、生命年增加、品質調整生命年增加)而危害最少(假陽性乳房X光攝影、切片良性和過度診斷)的篩檢間隔時間。
研究者寫道:對於低密度亞組中的平均風險女性(占大部分),每3年篩檢一次可合理平衡獲益和危害,並符合成本效益。對於風險是平均風險的2-4倍,且乳房緻密度極高或異常的女性亞組,每年篩檢一次較平衡獲益和危害,並且符合成本效益(Ann.Intern Med. 2016 Aug 22. doi: 10.7326/M16-0476)。
50歲後,每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僅使2個女性亞組獲益超過危害:乳房緻密度最大的女性亞組和乳癌風險較高的女性亞組。估計這類女性在50歲和65歲一般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反之,對於乳房緻密度低的平均風險女性,2年一次甚至3年一次乳房攝影產生的假陽性率較低且切片較少,對乳癌死亡率沒有影響。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於8月22日線上發表一篇文獻報告,乳房緻密度是確定50歲以上女性合適的乳房攝影篩檢間隔時間之一個重要因素。
癌症介入與監測建模網路的研究者與乳癌監測聯盟合作,對3個單獨、完善的微觀類比模型進行評估。這3個模型所採用的結構不同於基本假設,但資料登錄相同,旨在評估不同篩檢間隔時間的獲益和危害。研究者將模型應用於2個假定群體:(1)首次開始篩檢的50歲及以上女性;(2)從50歲開始每2年進行一次篩檢的65歲女性。
模型合併了乳癌發生率、療效和生存率相關的國內資料。研究者納入多個因素,如停經狀態、肥胖情況、初經年齡、未產婦和過去切片結果,對患者風險進行評估,但未納入家族史和基因監測結果。按照美國放射醫學學會的「乳房影像報告與資料系統(BI-RADS)」,比較了4種可能的乳房緻密度程度之篩檢策略。
主要發現:「乳房緻密度」和「乳癌風險」這2個因素是確定最佳篩檢間隔時間的關鍵。最佳間隔時間是指獲益最多(避免死於乳癌、生命年增加、品質調整生命年增加)而危害最少(假陽性乳房X光攝影、切片良性和過度診斷)的篩檢間隔時間。
研究者寫道:對於低密度亞組中的平均風險女性(占大部分),每3年篩檢一次可合理平衡獲益和危害,並符合成本效益。對於風險是平均風險的2-4倍,且乳房緻密度極高或異常的女性亞組,每年篩檢一次較平衡獲益和危害,並且符合成本效益(Ann.Intern Med. 2016 Aug 22. doi: 10.7326/M16-0476)。
50歲後,每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僅使2個女性亞組獲益超過危害:乳房緻密度最大的女性亞組和乳癌風險較高的女性亞組。估計這類女性在50歲和65歲一般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反之,對於乳房緻密度低的平均風險女性,2年一次甚至3年一次乳房攝影產生的假陽性率較低且切片較少,對乳癌死亡率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