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日期 15089
主題: 利用不同的生物標誌可以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個別化的醫療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的病人平均會增加3-5倍的中風風險及兩倍的死亡率,然而以抗凝血劑治療時雖會降低65%-80%的中風風險但卻會增加出血性的危險,已有幾種策略被認為可用於預測此疾病的結果,目前在臨床上評估AF病人的中風風險通常使用CHADS2或CHA2DS2VASc score,出血性的風險則使用HAS-BLED score,近幾年發展出一條新的研究路線,利用評估循環血中的生物標誌物,對中風、死亡率和出血風險預測以及對治療的反應有進一步的改善,利用個別化治療得以在預防中風及使用抗凝血劑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以更專一極敏感的分析方法測量循環中細胞、器官壓力及功能異常的生物標誌,已經在幾種心血管疾病狀況下測試了其功效。心房顫動患者,與病理生理相關的生物標誌,包括心肌損傷(肌鈣蛋白,troponin,增加心臟的肌鈣蛋白會增加中風栓塞、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出血的風險)、心臟血管的壓力及功能異常(利鈉胜肽NT-proBNP和生長分化因子GDF 15;natriuretic peptides,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會增加出血及死亡的風險)、心肌纖維化(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會增加死亡的風險)、腎功能異常(肌酸酐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creatinine, cystatin C)也會增加栓塞及死亡的風險、發炎反應(C-反應蛋白及細胞激素IL-6上升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及凝血活性指數(D-dimer,此為血栓溶解的下游產物,心臟血管裡有越多的血栓在形成,則D-dimer指數越高),這些標誌已被發現與其潛在的臨床療效與治療效果。因此測量這些生物標誌可以擴大對此疾病之生理病因之認識,藉此改善風險評估並給予心房顫動患者個別化且適當的醫療。
原文出處 : Clinical Chemistry 2017, 63:1, 152–164
http://clinchem.aaccjnls.org/content/63/1/152
原文出處 : Clinical Chemistry 2017, 63:1, 152–164
http://clinchem.aaccjnls.org/content/6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