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日期 3143
《Circulation》期刊2016年1月13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作者旨在評估牙周炎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共招募了805例首次心肌梗塞(MI)患者和805例匹配對照者,並給予受試者進行牙科檢查。研究發現,心肌梗塞組有高達43%受試者合併牙周炎,相比之下,對照組僅有33%受試者合併牙周炎(P<0.001)。校正混雜因素後,牙周炎患者心肌梗塞發生風險顯著增加(OR=1.28;95%CI,1.03-1.60)。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牙周炎患者首次心肌梗塞發生風險顯著增加,再次證實牙周炎與心肌梗塞之間存在獨立相關關係。
專家評論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Peter Libby博士
多方證據提示,炎症反應是心肌梗塞風險的決定因素之一。事實上,炎症通路確實提供了一系列機制,將危險因素與動脈管壁細胞行為改變和動脈粥樣硬化聯繫起來,最終引起血管病變及其相關併發症。然而,我們對哪些因素激發炎症反應瞭解仍不夠全面。眾所周知,有多種傳統危險因素能夠激發炎症反應,包括脂質異常、血管緊張素Ⅱ、吸煙、內臟型肥胖、以及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而非傳統危險因素則可以進一步加重炎症反應,包括許多感染過程,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癒合欠佳的皮膚潰瘍、以及牙周疾病。此外,心理壓力也可對炎症通路產生影響。
多項觀察性研究提示,牙周疾病與心血管風險有關。然而,由於混雜因素的影響,此類研究常常存在方法學局限性。例如,社會經濟地位、吸煙與牙周疾病之間關係有可能對這些觀察性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Lars Rydén博士及其同事在《Circulation》期刊發佈了PAROKRANK研究結果。這是一項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研究者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旨在闡明牙周疾病與心肌梗塞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共納入了805例首次心肌梗塞患者,對牙周疾病情況,及心肌梗塞後6-8周期間各種生物標記物水準進行評估。該研究中,利用牙科全景X射線檢查評估受試者是否患有牙周疾病,並在3名牙科醫師監督下,利用核心實驗室定量圖像分析系統測量牙周疾病嚴重程度。此外,研究者還從同一地區招募了一組性別和年齡匹配的對照人群。
研究者把牙周狀況分為三類:健康、輕至中度牙周疾病、或重度牙周疾病。研究發現,與對照者(33%)相比,首次心肌梗塞患者更有可能患有牙周疾病(43%)。與之相似,牙周疾病患者心肌梗塞發生風險也明顯增加,比值比為1.5,而且,即使校正患者組與對照組間各種混雜變數後,牙周疾病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比值比仍約為1.3,仍有統計學意義。研究者總結到,這些資料表明牙周疾病與心肌梗塞風險有關。
儘管存在諸多優越性,但同時這項研究也具有不少局限性。雖然這是一項病例對照研究,但未能嚴格遵守前瞻性研究設計。整個研究期間,潛在對照者中僅有四分之一同意參與這項研究。因此,招募過程中可能存在偏倚,那些注重個人健康的受試者可能更願意參與研究。此外,心肌梗塞組存在部分資料缺失現象,有多達13%受試者中途退出研究,未能繼續接受追蹤。而且,作者也未針對性進行敏感性分析,而這種分析可能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但儘管如此,這項利用牙周疾病定量指標精心策劃的研究規模較為可觀。而且,這項研究使冠狀動脈事件和口腔健康之間關係更上一層樓。
這些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基礎和臨床意義。從機制的角度來看,細菌產物能夠充當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進而通過一些信號通路激發炎症反應,其中包括Toll樣受體(TLRs)。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過程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加重和粥樣斑塊形成與動脈粥樣硬化事件密切相關,因此,細菌性牙周炎能夠觸發血管炎症反應這一概念從生物學角度有其合理性。
從臨床的角度來看,這些資料支援將口腔健康納入心肌梗塞的預防治療策略。保護牙齒不但能夠產生直接獲益,牙病預防和積極治療牙周疾病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公共衛生獲益,包括預防心血管事件。這篇文章的研究結果提示,我們需要進行更嚴格的研究進一步探討牙周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潛在心血管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