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日期 59948
主題: 警鐘:早期再極化不容忽視
《Circulation》期刊於2016年3月7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來自美國心臟學會的科學家,評估了近期關於心電圖早期再極化(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s,ERP)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些研究之間在定義和預後方面存在很大的異質性。作者建議,對於有無法解釋的暈厥和有猝死一級家族史的患者來說,ERP能夠幫助患者進行危險分層,為進一步惡性心律不整的評估做基礎。
評論
Douglas P Zipes MD對此聲明做如下評論:
我們對 「早期再極化」的概念一直很困惑。多年以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良性的心電圖表現。在排除了急性心肌損傷或梗塞、心包膜炎,甚至罕見的低體溫症後,在無數的心電圖前我下了「早期再極化」的診斷。
現在我們知道ST段抬高的意義,比我們見過的更多,所以就像很多事情一樣,他存在著,但是我們看不到。雖然我們看到的ST段似乎只有細微的差異,但是他準確的意義可能正好告訴我們心臟病猝死的主要風險,或者「祝你快樂」的兩種極端。這篇聲明對於心血管醫生或者使用心電圖風險指南的一線醫生是必讀的。專家建議標準化相關術語,包括早期再極化和其他再極化心電圖表現。
猝死風險增高的高危險人群主要是男性,有無法解釋的猝死家族史,惡性心律不整,或暈厥,以及高J波,特別是夜間心率降低時,ST段抬高發生在下壁導聯的情況。J波後ST段快速上升通常是良性的,相反,J波後ST段持平或降低則與心律不整風險增加相關。
作者估計對於一名有早期再極化的無症狀青少年,發生特發性心室顫動所致心臟驟停的風險僅為1/3000,甚至在ST段持平的情況下。聲明中的表格2有助於早期再極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