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日期 21246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期刊2015年11月25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對入選護理師健康研究的健康女性受試者進行追蹤,旨在確定體重指數(BMI)與心因性猝死(SCD)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校正混雜因素後,BMI值升高與SCD風險增加相關。與BMI值位於21.0-22.9 kg/m2之間受試者相比,BMI值位於25.0-29.9 kg/m2、30.0-34.9 kg/m2和≥35 kg/m2受試者的SCD相對風險分別為1.46(95%CI,1.05-2.04)、1.46(95%CI,1.00-2.13)和2.18(95%CI,1.44-3.28)。且在校正冠心病短期進展情況和其他混雜因素後,BMI≥35 kg/m2受試者的SCD風險仍持續升高(RR,1.72;95%CI,1.13-2.60)。
相比之下,校正混雜因素後,BMI值與致命性冠心病風險之間相關性出現明顯衰減。此外,當BMI值是基線或18歲時測量結果,則BMI值與SCD風險之間相關性更強,且在校正混雜因素後,此時BMI≥30 kg/m2受試者的SCD風險就出現明顯升高。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對於健康成年女性而言,BMI值升高與SCD風險增加相關,尤其是成年早期BMI值。
專家評論
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Douglas P Zipes 教授
護理師健康研究起始於1976年,共納入了超過12萬例年齡30-55歲的護理師,並進行長期追蹤。其中,有超過92000例無心臟疾病的受試者記錄了18歲時BMI值。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超重/肥胖盛行率逐漸增加,年齡46歲時,僅有37%受試者BMI值≥25 kg/m2;而在年齡75歲時,有高達59%受試者BMI值≥ 25kg/m2。
當前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是心因性猝死(SCD)相對風險。研究發現,與BMI值位於21.0-22.9 kg/m2之間受試者相比,BMI值位於25.0-29.9 kg/m2、30.0-34.9 kg/m2和≥35 kg/m2受試者的SCD相對風險分別為1.46、1.46和2.18。
就此研究者得出結論,BMI值升高與SCD風險增加相關,尤其是成年早期BMI值,但關於其中可能涉及的機制未做任何探討。與之相反,此前一項針對合併有心房顫動之肥胖患者研究和一項動物試驗研究都顯示,左心房一些損傷性改變與肥胖有關,例如纖維化(易於發生房顫)。可能同樣的病變也發生在這裡,只是病變部位由心房變為心室。此外,我們都知道,成功實施減重手術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
這些研究帶給我們的重要資訊是,應鼓勵患者減重以預防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這其中不僅僅包括心房顫動、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同時也包括心因性猝死。
Adiposity Throughout Adulthood and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Women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15 Nov 25;[EPub Ahead of Print], SE Chiuve, Q Sun, RK Sandhu, U Tedrow, NR Cook, JE Manson, KM Rexrode, CM A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