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病毒顆粒製造人類腸病毒A71型疫苗 人氣: 842
人類腸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A71)最早於1969年在美國加州被發現,可透過脊髓和腦運動神經影響中樞神經造成神經系統相關併發症,由於曾於亞太地區大流行加上世界各國皆有零星案例,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於2012年將其列為全球前五大傳染病。有鑑於此,各國科學家便投入疫苗研發,目前發展的方向分為以下幾大類:減毒活性(Live-attenuated)、不活化全病毒(Inactivated whole virus particles)、DNA疫苗、胜肽合成(Synthetic peptide)與類病毒顆粒(virus-like-particle)…等疫苗,至今只有福馬林去活化疫苗(Formalin-inactivated vaccine)進入臨床試驗。發表於《Vaccine》的最新研究選用類病毒顆粒方式研發疫苗,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昆蟲桿狀病毒系統(insect cell/baculovirus platform)表現腸病毒71型B5基因亞型(subgenogroup)的類病毒顆粒(virus-like-particle),並與佐劑(adjuvant)混合成為疫苗。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已於小鼠與恆河猴(Rhesus macaques)中產生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並使恆河猴成功抵抗人類腸病毒71型多種亞型病毒感染,研究人員表示此疫苗為目前極具競爭力的人類腸病毒71型疫苗,期望透過更深入的研究後能盡速供大眾使用。
研究刊登在《Vaccine》33 (2015) 6017–6024
研究刊登在《Vaccine》33 (2015) 6017–6024